今晚夜色很美,一起來讀《錯覺》這本詩集
今下班了,
每一天的黃昏,
都向夕陽致敬。
今天的煩惱憂愁,
就讓它隨落日消失吧。
關於路人甲和路人乙討論著台灣疫情會不會躺平的問題,
就像今年某文學獎爭論不己的那首得獎詩,
誰打贏了又如何?
也就是各自選擇各自承受而己。。。
今晚的夜色很美,
一起來讀"錯覺"這本詩集吧!
今晚夜色很美,一起來讀《錯覺》這本詩集
今下班了,
每一天的黃昏,
都向夕陽致敬。
今天的煩惱憂愁,
就讓它隨落日消失吧。
關於路人甲和路人乙討論著台灣疫情會不會躺平的問題,
就像今年某文學獎爭論不己的那首得獎詩,
誰打贏了又如何?
也就是各自選擇各自承受而己。。。
今晚的夜色很美,
一起來讀"錯覺"這本詩集吧!
台灣博客思出版社出版,《劉備最後的回憶錄——三國演義之演繹》,木百合著
#歷史小說#
台灣博客思出版社出版,《劉備最後的回憶錄——三國演義之演繹》,木百合著
坐在龍椅上不為人知的神仙封號:「俗聖」!
作者認為這是一本閒書,但和世人所知的三國演義卻有大不同的觀點。
閒人說的閒話。雖有譏諷之言,並無惡毒之意。不外就是想說:平平常常才是真。
登上人生頂峰的劉備打著為老弟關羽報仇的旗號到東吳搶地盤,結果輸的只剩下了褲衩。
逃到白帝城後,他病了,他也醒了。一個三國中閱歷最豐富的老人,精緻利己的前驅先行,在滾滾長江邊,雲繞山環間,開始回憶自己在紛繁無序的亂世中「瞎扯」而來的成功人生,還原了凡人眼裡顆顆明星的前世今生,關羽,孔明,以及曹操這個眾人所指的奸雄。
劉備,他出身農民。他的名言都是大實話,他的所思所想不是仁義,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現實利益。他本是個平凡的人,做著在一個腥風血雨的時代裡,千萬人憑著本能該做的事情。只因為一次次的靠水水流,靠山山崩,讓他有了世人夢裡的成功。
廣為人知的武聖智聖不過是他冠冕上裝飾的彩羽,袍服外的絲絛。坐在龍椅上卻儘量低調的他有個不為人知的神仙封號,叫:「俗聖」。
#台灣史研究#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第三輯》/龔鵬程推薦序
1.《尹章義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2.《林滿紅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3.《林翠鳳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4.《武之璋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5.《孟祥瀚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6.《洪健榮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7.《張崑振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8.《張勝彥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9.《戚嘉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0.《許世融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1.《連心豪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2.《葉乃齊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3.《趙祐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4.《賴志彰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這套書本身就是一種臺灣史研究。其性質與意義,可以我擬編的另一套書來做說明。
相對於大陸,臺灣學界個性勝於群性,好處是彰顯個人興趣、自由精神;缺點是不夠關注該學科的整體發展,很少人去寫年鑑、綜述、概括、該學科的資料彙編或大型學人論著總集。
所以我們很容易掌握大陸各學科的研究發展狀況,對臺灣則不然。比如哲學、文學、社會學、政治學都各有哪些學派、名家、主要著作,研究史又如何等等,個中人也常弄不清楚,僅熟悉自己身邊幾個學校、機構或團體而已。
本來名家最該做這種事,但誰也不願意做綜述、概括這等沒甚創見的勞動;編名家論集嘛,既抬舉了別人,又掛一漏萬得罪人,何必呢?
我在學生書局時,編過一些學科綜述,頗嘗甘苦。到大陸以後,也曾想在人文與社會學科中,每學科選二十位名家,做成論文集,以整體呈現臺灣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學術成果,遷延至今,終於未成。所以我看卓克華兄編成的這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特有會心、特深感慨。
正如他所說,現在許多學科都面臨大陸同行的參與,事實上也是巨大的壓力。大陸人數眾多,自成脈絡。臺灣如果併入其數量統計中去,當然立刻被淹沒了。他們在許多研究成果綜述中,被視野和資料所限,也常不會特別關注臺灣。因此我們自己的當代學術史梳理就特別重要、格外迫切。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從這個意義上說,本身就是一種臺灣學術史的建構。所選諸名家、各篇代表作,足以呈現臺灣史這個學科的具體內容與發展軌跡。
這些名家,與我同時代,其文章寫作之因緣和發表時之情境,讀來歷歷在目,尤深感慨。
因為「臺灣史」這個學科在臺灣頗有特殊性。
很多人說戒嚴時期如何如何打壓臺灣史研究,故臺灣史尟有人問津;後來又如何如何以臺灣史、臺灣文學史為突破口,讓臺灣史研究變成了顯學。克華總序中提到有人說臺灣史從「鮮學變成顯學」,然後又受政治影響,成了險學,就是這個意思。
但其實,說早年打壓臺灣史,不是政治觀點影響下的說詞嗎?卷帙浩繁的《臺灣風物月刊》、《臺北文獻季刊》、《臺灣文獻季刊》、臺灣銀行《臺灣文獻叢刊》等等是什麼?《臺灣文獻季刊》底下,十六種縣市文獻,總計就有四億多字,怎麼顯示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政府打壓了臺灣史的資料與研究?我就讀的淡江大學,就有臺灣史課程,圖書館也有專門臺灣史料室,我們大學生每年參加臺灣史蹟源流會的夏令營,更是十分熱門。我大學以後參與鄉土調查、縣誌編撰、族譜研究,所感受的暖心與熱情,實在不能跟批評戒嚴時期如何如何打壓臺灣史研究的說詞對應起來。
反之,對於高談本土性、愛臺灣、反殖民的朋友所揭櫫的臺灣史研究,我卻常看到壓迫和不寬容。所以,他們談臺灣文學時,我發現他們想建立的只是「我們的文學史」。我辦大學時,要申辦任何一個系所都千難萬難,得提前一兩年準備師資課程資料及方向計畫去送審;可是教育部長卻一紙公文下來,大開後門,讓各校趕快開辦臺灣史系所。我們辦客家研討會,客家委員會甚至會直接告訴我某教授觀點與他們不合,不能讓他上臺。同樣,教師在報端發表了他們不喜歡的言論,各機關也常來文關切……。這時,我才知道有一個幽靈,在監看著臺灣史研究群體。
說這些,是要提醒本叢刊的讀者:無論臺灣史有沒有被政治化,克華所選的這些名家,大抵都表現了政治泥沼中難得的學術品格,勤懇平實地在做研究。論文中匕鬯不驚,而實際上外邊風雨交加。史學名家之所以是名家,原因正要由此體會。
但也由於如此,故其論文多以資料梳理、史實考證見長。從目前的史學潮流來看,這不免有點「古意盎然」。他們這一輩人,對現時臺灣史研究新風氣的不滿或擔憂,例如跨學科、理論麾指史料、臺灣史不盡為史學系師生所從事之領域等等,其實就由於他們古意了。
古意,當然有過時的含義;但在臺灣,此語與老實、實在同意。用於臺灣史研究,更應做後者理解。實證性史學,在很多地方都顯得老舊,理論根基也已動搖,但在臺灣史這個研究典範還有待建立,假史料、亂解讀,政治干擾又無所不在的地方,卻還是基本功或學術底線。老一輩的名家論述,之所以常讀常新,仍值得後進取法,亦由於此,特予鄭重推薦。文/龔鵬程
《愛上女老闆》,經營幸福,當自己的女老闆!出版內容簡介:
人生須要經營,就像老闆經營一家公司。幸福也一樣,愛須要經營;經營自己的人生,一如經營你的愛。女人,為了美好的明天,請經營你人生的公司;在當一個稱職的老闆之前,請先愛上自己這個女老闆。
《愛上女老闆》──
生命中的發生,都是指引自己朝渴望的方向前進!
完成這本書的此刻,薇拉的心中滿是感謝。是怎麼樣的一個機緣與恩典,把薇拉的生命帶到此時此刻。
人生一路走來,不斷的在尋找著愛,渴望著被愛。
薇拉從小沒有立志做偉人的人生目標,也沒有什麼遠大的規劃。在傳統家庭父母的教導下,對幸福美滿的認知就是有一份穩定收入的工作,同時可以把家庭跟小孩照顧好,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最好還能每年能出國玩幾趟,安安穩穩的過這一生。
就在一切進展到周遭的人都認為薇拉是人生勝利組的時候,薇拉的生命卻是處在最低谷、最渾沌之際。在歷經了身體與精神上紛紛出狀況之後,生命意外地朝一條她從沒有想過的路徑前進著。
這條由恩典指路的小徑,讓薇拉走離了原來所想的幸福美滿版型,走下了所謂的人生勝利組聖壇,開始思索著下一步的人生。
薇拉常常這樣思考著,若時光倒流從頭來過,是不是仍有勇氣再走這一遭?能不能來得及對曾在身邊的人更好一點,表達對他們的感謝多一些?
生命中有許多的發生,都是為了指引著自己朝渴望的方向前進,但事件發生的當下,大多數的人都不明白為什麼這樣的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只會覺得命運造弄人。當時的薇拉也是一樣,痛苦不堪的時候,腦袋裡只想著如何把痛苦抹滅、最好可以把自己的人生換掉。
在朋友的引薦之下開始嘗試婚姻諮詢,參與公益課程、禪修課程、靈性法門,以及大量閱讀身心靈書籍。意外地在一次與一本書名為《相信愛情相信自己》的作者見面會中,見到了作者王慶玲老師本人,正式展開了有次第的身心靈探索學習。
在每一次的課程學習當中,薇拉彷彿是在五里迷霧中尋找另一個自己。明明人就在此,卻又覺得這個人非常的陌生,才發現原來自己從來沒有向內探索過,所知道的自己都來自於最外層的情緒。原來這個薇拉還有許多的面向是她從來沒有看過、瞭解過、深入過的。
這幾十年來都不停地在外面找愛,還有討愛。完全不知道原來每個人都是可以經由愛上真實的自己,就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原本以為,自己會一輩子都從事著同一種類型的工作直到退休為止。從學校畢業之後一直都在同一種類型的工作領域裡轉換跑道,從來沒有試過其他性質的工作。在一次王慶玲老師名為「天賦實現」的課程中,在老師的引導下,她彷彿被按下了一個按鈕,啟動了她去嘗試不同性質的各種全新體驗,一個背包就出發的橫跨印度東西岸的背包客壯遊、體驗開班授課、各種不同團體的演講、廣播節目帶狀節目固定常態受訪、從事完全沒有接觸過的跨國大健康平台事業,並與伴侶孤帆共同創辦一個身心靈空間服務需要心靈撫慰的人們。
在修補自己的同時,她也積極與父母重拾關係,與母親成為無所不說的朋友,與父親能像孩提時代一般的撒嬌。在身心靈成長的課程中遇見了現在生命裡的伴侶,在這段關係之中,她重新面對在關係裡最害怕的衝突,經驗了真正的愛是在爭吵完仍能將心放在一起,朝同一個目標前進,而不是在心裡一次又一次的把對方扣分扣到無法忍受就分手。也學習著把最心底的話如實地表達出來讓伴侶知道,不害怕說出真實感受會被對方討厭。
這是一本薇拉從生命中學得的智慧與在許多課程中的體悟,還有在進行許多一對一療癒個案之後,同時療癒了自己後的看見。讓薇拉深深了解,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老闆,每個人都該好好的經營自己人生的公司,尤其身為女人,往往是自己和伴侶生活公司的女老闆,你的人生公司,你作主,如何經營好自己人生的公司?是每個人,尤其是女人該學會的事,希望能藉由這本書讓每一個目前在生命中感到困頓的人知道,即便此時感受不到愛,也仍有機會透過這本書,和她一樣重新認識愛,體驗愛。因為愛一直都在,從未離開,人生須要經營,為美好明天,從現在開始愛上女老闆。
感謝引領薇拉進入身心靈殿堂的Magen,借她哭濕肩膀無數次的Maggie,所有曾帶領過薇拉的導師們──公益課程帶領人洪歆賀老師、擴大療癒法帶領人許黎慧老師、師訓課程帶領人Nancy老師、給予薇拉無數次開示與啟發的禪師釋善山師父,光的課程帶領人蔣豐雯老師,以及這六年來一直提攜與拓展著薇拉生命的王慶玲老師。沒有慶玲老師,就沒有這本療癒書寫的創作誕生,也不會有今天能寫完這本書的薇拉。
感謝所有的恩師們。
同時也感謝支持薇拉完成此書的生命伴侶──孤帆、感謝我的父母,從不責怪我的人生偏離他們當初所設想的軌道、感謝我有一個很貼心懂事的兒子、兩隻陪我寫作的貓、感恩生命中發生的一切人事物、感恩造物主的恩典、感謝我的觀音媽媽,我感恩所有。
很多很多的愛,Namaste。
薇拉
#學習成長#
《卻顧所來徑》,作者曙影,本名黃淑英著,生命是一座未曾許諾的玫瑰園
影響一生的,往往是中學老師;讓一生感受美好的,往往是文學。本書作者任職于美國麻塞諸塞州塞姆維爾市立圖書館,著作包括圖書館專業研究及大眾心理學等書籍。
作者的高中老師是陳鍈先生(筆名沈櫻)。作者說:陳鍈老師是個文學家,她在教課文之外,更多的是讓我們讀名家的作品,比如她翻譯的褚威格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赫曼赫塞的《悠遊之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白鯨記》、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等等;當時有許多中國現代作家像林海音、琦君、劉坊、張秀亞和羅蘭……等也都是陳鍈老師的朋友,所以我們也有幸涉獵她們的作品;我們在陳老師的指導和廣讀這些名家的作品薰陶下,不僅強化了寫作的基礎,也養成了寫文章的習慣。
受文學作品影響,作品以為:生命是一座未曾許諾的玫瑰園,生滅有時,一應自然。人活著應豁達。
《卻顧所來徑》
一座未曾許諾的玫瑰園,生滅有時,一應自然。
朋友,你是否見過,那春雨夏露滋潤著的楓葉,片片有它的丰姿,青春飄逸;然而當秋霜冬雪來臨,它們都要一一向樹幹告別,沉入泥土,直到來年春發;在這不斷「生」、「滅」的過程中,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
你又是否相信,我們都是無垠蒼穹裡的繁星,顆顆有它的軌道,珠珠有它的輝光?在這光芒交錯間,你曾照亮過我,我也曾照亮過你?那葉滿枝頭時的喧嘩,那繁星閃爍時的亮麗,和那寒冬枯枝的肅穆,靜夜黑空的莊嚴,都是宇宙萬象,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我們必得承認,生、滅的現象總是迴圈不已;我們必得相信,無常的道理確是千古不變;因此,對於自己一時無法透視看清、無法了斷解決的苦痛、憂慮、或煩惱,除了直下承擔之外,便只有耐心等待它循著自然的軌道過去。
一路走來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故事。我的故事開始得很晚,因為我對於童年的記憶,是一片空白;聽母親和記憶力超強的二姊說,我從小沉默寡言,不合群、不出眾,總是躲在角落裡。親戚、朋友、鄰居經常都忽略了父母親還有我這個女兒。
如果按排行來說,其實這也不奇怪;父母親有五個孩子,我的大姊、二姊,再下來是我哥,想來父母親在生了我哥之後,一定期望接下來也會生個男孩,但我出生了。我還有個妹妹,她雖然也是女孩,但她最小,而老麼總是比較受寵的。
我們從小家境貧寒,母親原本在學校教書,隨著家中人口增多,需要照顧,她便辭去教職,在家相夫教子,僅靠父親微薄的收入養家。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臺灣,百廢待興,整個社會普遍貧困;當時父親並沒有固定的工作,那裡可以提供生計就遷徙到那裡,所以我們家可以說是家徒四壁、居無定所。但父親是個崇文重教的人,他常說,只要我們讀得來,他砸鍋賣鐵也要供我們讀書。
民國五十二年,我踏著二姊和哥哥的腳步,參加桃園縣初中聯考,高中榜首。同一家中三個孩子連中聯考狀元的事蹟,在小小的楊梅鎮造成一陣轟動。當時的《征信新聞報》(中國時報前身)駐楊梅記者黃智洋先生特地到我們家來採訪「黃氏三兄妹、一門三榜首」的特殊新聞。當時只有母親和我在家,母親對黃智洋先生說:「淑英的哥哥、姊姊在小學六年中一直是名列前茅,聯考考中狀元並不意外。淑英平時在校成績雖然也很好,但完全沒有想到會考上第一名」。父親當時在臺北上班,回到楊梅得知記者來訪,萬分高興和得意得說了一句話:「我這個女兒倒是讓我們家出名了!」記憶中,那是父親第一次對我的讚美。
當年來訪的記者黃智洋先生在臨走之前,曾經問過我將來要做個科學家還是文學家,我回答他:「要做個文學家。」其實,對於「文學家」這個名詞,我當時是沒有概念的。但我從小深愛看書、聽戲曲、說故事……等等跟科學沾不上邊的東西,所以當時給我兩個選擇「科學家」或「文學家」的時候,我自然選擇了「文學家」。
初中畢業後,我考上了臺北第一女中。北一女中的學生是來自全臺灣各地的佼佼者;一女中的師資更是集全國之精粹。我高中的國文老師兼導師是陳鍈先生(筆名沈櫻)。陳鍈老師是個文學家,她在教我們課文之外,更多的是讓我們讀名家的作品,比如她翻譯的褚威格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赫曼赫塞的《悠遊之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白鯨記》、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等等;當時有許多中國現代作家像林海音、琦君、劉坊、張秀亞和羅蘭……等也都是陳鍈老師的朋友,所以我們也有幸涉獵她們的作品;我們在陳老師的指導和廣讀這些名家的作品薰陶下,不僅強化了寫作的基礎,也養成了寫文章的習慣。
從十二歲那年不經意的說,我想當文學家至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終究也沒當成。年歲愈長,愈能夠體認到所謂的「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必是千金人物」。一個人的「成就」除了努力之外,天分和機遇無疑的是另外兩個必須有的條件,如同三足鼎立,缺一不可。隨著時光的流逝、歲月的推移,我對自己沒能成為一個文學家,也逐漸能接受和釋然了。
九年前,我們在住家馬里蘭州洛城德悟區散步的時候,認識了一對居住在北京,來美國探望女兒的大學退休教授夫妻。王教授和外子一見如故,有著說不完的話題。王教授夫妻都喜歡看書,外子在聊天中提起我對文學的興趣。王教授在看過我登載在《世界日報》上的幾篇短文之後,建議我把過去寫過的文章集結成冊出版;我笑著回答他說,我寫的東西連自己的孩子都沒興趣,也看不懂。怎麼敢談出書?就算出了書,有誰會看哪?
王教授的看法卻不然,他說,這個世界上有超過十億人的母語是中文,怎麼能說沒有人會看?他又說:「你這一生中,也算有過磨難,遭遇過不幸。你怎麼知道不會有某一個人,在世界的某個地點、某個時間,因為看到你文章中寫到在生活上遭受過的打擊、在挫折中重新站起的勇氣,而受到啟發,或感到安慰呢?」
他的話給了我鼓勵,我回想自己在半個多世紀的讀書過程中,不是也常在偶然間,因為看到某篇文章,或文章中的某一句話,而有尋得知音般的感動,亦或即時撫慰了內心的空虛,產生了「當我看到你也孤獨的時候,我的孤獨便得到了安慰」那樣的情懷?又或者因此打消了頹廢喪志而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嘛!因此,我決定聽取王教授的建議,把這幾十年來寫過的一些文章摘要做個整理;也算是對我自己走過的這一生做個紀錄吧!
《華人首次遠征世界第二高峰K2:2000年海峽兩岸喬戈里峰聯合登山隊紀實》
全世界有 14 座超過 8,000 公尺以上的高峰,而位於中國新疆與巴基斯坦的邊界上的喀拉崑崙山脈為世界第二高峰,海拔 8,611 公尺,中文名稱為喬戈里,Qogir是塔吉克語,而 19 世紀起西方的山名為 Goldwin Austen 峰,但是從 20 世紀起,世界登山界就統稱該峰為 K2 了。
K2 在 1954 年即由義大利登山隊由東南稜首登成功,其後幾乎所有西方工業國家、亞洲的日本、韓國及部份東歐國家均有派出遠征隊,至 1999 年已有超過150 人登頂,但雖然 K2 位於中國及巴基斯坦之邊界上,公元 2000 年之前還沒有一支由華人所組成之遠征隊伍去攀登過,當然也沒有華人的腳印印在峰頂過,為了不讓華人在 K2 峰頂缺席,海峽兩岸登山好手們繼 1993 年成功攀登了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瑪」 後將再次合作組成一支聯合攀登隊,計劃在 2000 年的夏季遠征K2。
「珠穆朗瑪」 Qomolangma 是藏語,而 20 世紀起世界登山界就統稱世界第一高峰為 Mt. Everest,而台灣登山界稱該峰為「聖母峰」。
1993 年海峽兩岸珠穆朗瑪峰聯合登山隊在 5 月 5 日成功的將 1台北隊員、1位北京隊員及 4 位西藏隊員送上世界第一高峰後,參與者即開始醞釀著向世界第二高峰邁進之計劃,經過 3 年的時間,在愛山的朋友們默默地耕耘,終於在 1997 年5 月間由筆者代表台北的登山同好們,到北京與中國山協于良樸秘書長簽下了協議書後,正式的展開組隊之籌備工作,這個攀登活動是中共國務院所批准的計劃,在21 世紀開始前之登山盛事,甚具深遠之歷史意義。
這次遠征隊之實力可以說是 K2 攀登歷史中最強的組合,尤其是西藏隊成員有8 位「14 座 8,000 公尺以上高峰探險隊」隊員,而該隊在 1999 年底前已完成了 10座 8,000 公尺以上高峰。 這使 2000 年 K2 遠征隊攀登隊員登頂 8,000 公尺以上高峰次數多達至 55 次,在世界登山史上一支登山隊伍的成員擁有多達 55 次的 8,000 公尺以上高峰登頂紀錄,那絕對是空前的。
極地遠征探險,攀登 8,000 公尺以上之高峰,是一個國家展示該國國力的一種方式,對該國家的人民有正面之影響外,對一位登山者亦是其一生中重要之挑戰,登山者均應明瞭,攀登 8,000 公尺以上高峰時心中必須秉持 「沒有征服只有生還」的信念,在海拔 6,000 公尺以上高地活動時,因氣候、高山症、缺氧、水土不服、身體及心理不適應、隊友相處、與攀登時產生壓力等等人性弱點在高山上會隨時展露出,然而高山是無情的,如不保持謙卑之心態去接近它,8,000 公尺以上高峰就會展露它無情的面目來伺候你。 攀登 8,000 公尺以上之高峰,攀登者之基本條件除需要具備堅強之體力、耐力、意志力、精實的冰雪岩攀登技術外,同時也須擁有登山智慧,登山智慧必須是以尊重生命、敬仰高山為基礎所修練出來的,登山智慧是在「心」而非在「腦」,能以無私奉獻的心態為攀登同伴提供自己的肩膀讓他們能順利登上高地。
本次遠征自 2000 年 6 月 1 日開始至 9 月 15 日結束歷時了 107 天,但很遺憾的是因為天空不作美而無法順利登頂。 K2 的山形如金字塔般,平均斜度不少於 45度,由山基部到峰頂幾乎沒有平緩之處,C1 營地是紮在 45 度斜度的冰河裂隙中,C2 營地是建立在斜坡上,C3 營地則位在北稜海拔 7,500 公尺高度的 40 度陡坡小台階上,當下大雪或颳大風時,營帳都會被大風吹走或被從斜坡滑下來的雪埋沒,營帳外所放置的物品,或沿著攀登路徑修建好的繩路,都會被滑下來的雪被埋掉就是被沖掉,為了攀登隊員的生命安全必須全員下撤到海拔 4,950 公尺的前進基地營(Advanced Base Camp,簡稱 ABC)來避風雪休整,而只要因大雪下撤,前一次攀登時所作的苦工,例如修好的繩路、紮好的營帳、或運上去的物資裝備都可能會損失,待天氣轉晴後又要重新再來一次,這就是為何 K2 北稜的攀登路線是非常艱難的原因。 珠穆朗瑪峰的營地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緩坡或大平台上,當下大雪或颳大風時、攀登隊員均可停留在營地、等候天氣穩定後再向上攀登。 要能由 K2 北稜登頂除攀登者本身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天氣,K2 北稜登頂所需的天氣條件是必須有四次週期,每次週期有五至六天的連續好天氣,尤其是由 C4 到峰頂的攀登路線是要經過約一千公尺長 45 度以上陡斜的三角雪田(懸掛冰河),在這高度已無物資與能力來修繩路,必須以結組方式來作攀登,沒有良好天候下想要由北稜線登頂是很危險的。
本次攀登活動一共執行了四次攀登,但受天候影響,隊員只上攀到7,660 公尺高,但全員能安全回家沒有凍傷,也是功德圓滿吧。通常攀登 8,000 公尺以上高峰的書籍絕大部分都是由成功登頂的攀登者所著作的,其作品是著重於以攀登者個人的角度與觀點來撰文的,至今為止華人世界少有一本書能以籌劃者、領隊、或現場指揮的立場,用「科學論文」的形式,全盤的鉅細靡遺將遠征攀登 8,000 公尺以上高峰有系統地寫出,這本紀實除可提供給「有用的資訊」及「正確的觀念」給有意參加遠征攀登的人士,也可提供大型遠征攀登活動的籌劃者、領隊、或現場指揮作為參考。 這本紀實也包含了登山歷史紀錄,與邊疆地理供讀者閱覽。
事隔 21 年,整個世界 15 億多華人還是沒有一人由北側新疆這一側登頂 K2,希望這本紀實能激發與鼓勵華人登山好手儘快能組織一支遠征隊,由中國新疆這一側完成登頂 K2 的歷史使命。
這本登山紀實中所用的照片均為筆者用非專業型的相機所拍攝的,這些照片的來源有數位相機,也有正片與負片,當時,數位相機的解析度只有 1Mb,所拍攝出的照片平均的解析度是落在 600Kb 左右,這些燈正片與負片是在拍攝二十多年後,才被筆者使用 Kodak Scanza 掃描機一張一張的轉成數位 JPG 檔,具化學成分的正片與負片,經過二十多年的歲月已發黃、退色、或發霉,但這一張張照片是的歷史證物,可配合著這本紀實讓讀者生動地去神遊西遊記般的 K2 山區了。 希望得到讀者能諒解這本登山實紀內的照片其攝影專業度、色彩、及解析度都遠遠達不到當今所出版的談論時事、旅遊、或美食的雜誌或書籍內照片的清晰度與色彩真實飽和,也希望讀者能體會已在「耳順」年紀的筆者,能將數千張數正片與負片一張一張的轉成數位 JPG 檔,再由這數千個 JPG 檔甄選出,搭配描寫這次遠征活動的「心」。
筆者 周德九 謹識
一個時時想逃家的女人,是妳嗎?
一百年前,有個記者問孫中山:「你生命中的最愛是什麼?」
「是女人」。這位國父的坦誠表述,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天地、陰陽、正負、生死、醜美、善惡似乎都能在男女之間撲朔迷離的關係中得到應驗,我們用婚姻、道德、家庭、社會維繫著看得見的人際關係,而一種看不見的情愫,像空氣、陽光一樣飄散在我們周圍,我們孤獨地默默承受,我們欣喜地暗暗流淚,我們尋找靈魂呼應的一絲感動,不為人知,但卻永恆。這種東西,叫做「愛」太濫,叫做「情感」太酸,叫做「情慾」太俗。「心」字旁加一個青年的「青」,此心常青,那是什麼呢?是介於愛與慾之間的「思緒」,從人出生之日起,它就開始發生作用,直到生命的結束。如果你有愛,說明你還有顆年輕的心,如果你有慾,說明你還活著。
男人和女人組成我們這個奇妙的世界,愛慾情仇,斗轉星移,世上所有美妙,神奇;罪惡,毀滅;似乎又都源於兩性之間某種奇異的關係,這個女人與這個男人在一起可能會幸福無比,與另一個男人在一起也許就痛苦萬分;更要命的是沒有人能清醒地判斷出哪一個人是自己的最愛;更沒有多少人能贏得、能感受全身心的愛。虛偽、冷漠、自私、偏執、麻木……我們對每天要面對的情感知之甚少,甚至忽略不記。最美麗的時刻是愛著一個人,最幸福的時刻是與愛著的人分享成功的喜悅,我總是在捫心自問,在我三十八歲的生命中,有多少這樣美好的時光呢?夢中的情人與生活中的丈夫、妻子,心中的遠景與現實的煩瑣庸常;物慾、精神;污濁、清純;卑鄙、高尚;庸俗、聖潔;死亡、永恆……如同愛與慾一般纏繞在一起,迷惑著可憐的人們、幸福的人們、渾然不覺或清醒苦痛的人們,他們探索著、前行著、懷疑、迷惑著……如果有愛,你還有顆年輕的心,如果有慾,你還活著。
#女性創作 #
認識我現在的丈夫是我二十二歲的時候,一年後我們結婚並有了孩子。婚姻是在該結婚的時候找一個合法的終生伴侶,於是一個人就變成了兩個人,兩個人就變成了三個人,幾個人形成的家就變成了社會的一個單元。人與人最隱秘、最基本的關係,大概就是家庭關係、夫妻關係了。每個人都必須在婚姻家庭中了此寂寞平淡的一生,而婚姻之外的無功利、無意識的情感呼應才是人心嚮往的永恆情愫。
小說家感興趣「愛情」,政治家關注名譽,商人在乎利益。但每個人都逃脫不了靈魂中最隱秘的誘惑,尋找另一個傾心愛著的、足以戰勝孤獨的自己。結婚前的愛情只能是荷爾蒙在起作用的結果,而結了婚以後,你們相敬如賓、度日如年、平淡無奇也好;風雲變幻、同甘共苦、幾經考驗也好,親情讓你們無法分離,可你的心卻被另一個人緊緊牽扯著,你欲愛不成,欲罷不能,你痛苦而巧妙地維持著生存,又抗拒著命運。這時候你懂得了什麼才是最合理的情愛關係,可是你已失去了愛的機緣。
社會賦予你的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更多的時候不是出於自覺自願的愛,而是你為當初的衝動和幻想所付出的代價。
美國華人女企業家、作家陳瑜在《30歲前不要結婚》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社會教導我們說人無完人,所以我們得降低標準,隨遇而安。我們應當迅速行動,早早結婚,保險起見,以免我們再也碰不到更佳人選。但是,婚姻不應當是一個保險計畫。再沒有什麼比一個充滿無愛婚姻與婚外戀的社會令人更沮喪,令我們的生活岌岌可危了。
而當我們降低求偶標準,我們將再次向下一代強化這一觀念:世上無愛情。
如果人生還會有選擇的話,我寧願選擇身心合一的愛情,把「圍城」拆掉,進出自由,盡可能多地感受生活,感受激情,感受愛。我夢想著,在四十歲或五十歲時,與另一個孤獨、激情的人相遇,我們有各自的房間,各自的朋友圈子和事業追求,相遇是機緣,相知卻源於心靈的互動,源於對自由與愛的深刻理解和超然境界。爐火純青的感情與相濡以沫的情致,令人欣慰而安寧。婚姻不再作為一種形式存在,兩情相悅獲得了真正的自由。這時的愛與年齡、地域、時間、金錢、性別無關,或者說已超越了這一切世俗的羈絆,真正達到了獨立自由,兩情相悅的狀態。
聽您說故事,我們來寫書出書!
你想出書嗎?
博客思出版社幫你採訪寫書出書!
聽您說故事,我們來寫書出書!
人生到此,得道己多,若是您己很有人生經歷,想出一本個人傳記,自己沒空和沒經驗可以處理,那您需要一位主編,一位寫手,一位美編,來採訪您,聽您說你的故事,把您豐富的人生經歷與智慧,寫出來,啟發更多的人,減少別人走錯路。也是功德一件。
或者,您想把奮鬥故事,傳承者家人朋友,寫書出書,口述寫書,也是一種方式。把無法好好跟子女說的話,寫下來,讓子女家人用看的,也許更能啟發孩子您的智慧和心意。
也許您的產品非常好,經營理念非常好,須好好好介紹產品給買家,理念的傳達,思想力的傳佈,有時靠出書來傳達也是很好的方式。
也許你有千百個理由,想寫書出書,當您遇到阻礙時,歡迎洽詢台灣博客思出版社www.bookstv.com.tw
洪荒女力還在問:地獄到底有多苦?《女問千秋》這樣說
「漢譯藏經女部彙編」:佛陀時代十二名女子生命的悉達多
《女問千秋》這本書的作者蔡淑慧,寫了這本五百多頁的著作,是從佛教從古到今,第一本彙編大藏經經本中,整理出十二名佛陀時期佛教女性三生文本。
作者用文學的角度以"問"開始,書寫千秋以來,「洪荒女力」的「千古大哉問」,
首先,以願生生世世為母親的摩耶夫人發問:
地獄到底有多苦?如果你已經在天堂了,幸福的人還需要努力什麼?幸福會一直在嗎?
再次,我是眾生的媽媽的大愛道比丘尼,問:
為什麼女人不能出家?
接著,死生雖異性長存的勝鬘夫人,問著:
為什麼佛陀這麼的有智慧,我也能做到跟祂一樣嗎?
慚愧情人遠相訪的耶輸陀羅比丘尼,問著:
為什麼不跟我溝通就拋棄我,還要來跟我搶孩子?
幸福離我很近的毘舍佉優婆夷,問著:
我是所有人眼裡最完美的女人,可以影響丈夫、
可以改變公婆,所有女性在家中的角色我都做得很好,還可以幫助丈夫在職場的工作,在宗教僧團當中也能擔任護法角色。為什麼我最愛的孫子、孫女會比我先離世呢?
其實我沒有那麼壞的玉耶女優婆夷,問著:
我最愛我自己難道不可以嗎?
佛陀和丈夫之間的末利夫人,問著:
夫婦之間精神跟肉體難道不能兩全嗎?
如果人間天上可以重逢的韋提希夫人問著:
生下這個孩子有多麼的不容易,只因為不對盤,命中相剋,就要把他扔了嗎?生一個孩子你知道對我來講有多麼不容易嗎?
浴火鳳凰死裡生的蓮華色比丘尼,問著:
如果你的母親、你的女兒跟你共同擁有一個丈夫,你會怎麼辦?
原來我也曾經這樣的微妙比丘尼,問著:
就因為我的前生做了太過分的錯事,今生要用這麼殘酷的方法懲罰我嗎?真的是自作自受嗎?
美麗是不是罪的妙賢比丘尼,問著:
美麗真的是罪惡嗎?為什麼會遇見不善良?
勇敢爭取我的愛的性比丘尼(摩登伽女)問著:
從以前到現在,從過去生到今生,我都愛得死去活來、渾然忘我,今生重逢了,我為什麼不能使一點手段爭取你?
以上作者鋪陳佛陀影響十二名佛教女性的生命故事。
作者再大膽以心理學的方便法軸線,創造「黑白猜黑白想」之非傳統章節,試模擬現代人情緒樣貌,時空連結的內心小劇場。
您一定會驚喜發現,能解決女性在人生各種角色扮演上,遭逢的疑難雜症的智慧佛法,該書書寫同時在文學角度裡的精采。特別是心理學創新內心劇場接地氣的「如是問答」及「發現新思維」篇章,對信仰者及好奇者,將有機會更了解彼此。
如果您是研究者,這本書已用心列表整理好的「漢譯藏經女部彙編」,期待來者接棒研究,讓它臻善增上。
這本書為了方便大眾閱讀,由朱顏志工團隊合作,另外編譯〈女問千秋〉中英文流通版,連結古今書寫的We'll Always Be ConnectedSiddhārtha in Twelve Women’s Lives〈十二名女子生命裡的悉達多〉,包含「自白」、「你也可以這麼想」等敘事設計,作者送給有緣想探求智慧的讀者。
本書對擅長說故事的佛陀,成長於很愛說故事的印度,因此漫長的佛教敘事文學記錄,對女性說的話體現了佛陀對女性的關懷,對時空的詮釋(過去、現在、未來的超驗觀點),提供思惟釐清,及具體的行為技術,以達到療癒效果。
對當時說故事的女人們,她們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演自己的劇本。而這個劇本,在兩千年後身為女性的作者,將文獻文字紀錄,以文學有意識的結構安排,的「建構、解構、再建構」的方式,組合史料情節文本,重構成以「我」為第一人稱方式敘述的生命文本。
作者心心念想的是,女人久來迷失在重複的劇碼裡,找不到答案,仍在紅塵裡翻滾,若能因出版這本著作,以如此仿人生情境文字,明白這些古代女子,是由學習佛法的智慧,找到方法而改變了心性與命運。對照仍然煩惱的自己,願意開啟心門,聞思修增長智慧,本書出版初衷即如斯如是。
作者認為獲益最多的部分,是開始誠懇的發現自我、挖掘深層的存在,在現象及情緒的糾纏裡,試著自我療癒並翻轉。作者並開始喜歡今生是個女人,並且體會孕育的高貴,藉由過去女性生命文本裡的種種掙扎,印證了自己成長經驗裡的辛酸,相信這般。學習無關男女,人人皆如是。
作者在新書發表會書畫展介紹時和與談人王浩一,書畫展書寫鑑真大和尚詩云: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As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every land are so different,
We still see the only moon, and feel the same breeze wherever we stay
I place my hope to all my dears,
Be together, we will always be connected
還我言論自由
《熟女壯遊2 樂遊國際 開創第三人生》出版內容簡介:
不以「退休」為名!
● 退休了,你害怕老嗎?
● 退休了,你怕寂寞嗎?
● 退休的轉折讓你心不安嗎?
● 你想時時有人陪你說話?
● 還是想控管身邊每個人?
● 其實退休可以活得更精彩!
退休,可以讓青春再燃燒一次!
本書作者胡語芳走過人生一甲子,
前二十年求學;三十年職場;
60歲一個人勇闖世界18國96天;
出版了《熟女壯遊 勇闖世界18國》開創不同的新生活;
為想達成環遊世界100國的夢想,
又第二次壯遊18國,
出版了《熟女壯遊2 樂遊國際 開創第三人生》,
新的課題:寫作、演講分享國外經驗、擔任國際志工義診及Servas Taiwan幹部做公益並將倍受歡迎的廚藝,運用於異國料理文化交流,透過一國一國的旅遊,視野不同,思維不斷改變,從井底之蛙蛻變,朝向國際人文交流與國民外交道路邁進,在樂遊國際中,開創了自己的第三人生。
《熟女壯遊2 樂遊國際 開創第三人生》作者簡介:
胡語芳
出生於嘉義縣竹崎鄉,祖籍湖南耒陽,父母是當地第一對芋頭蕃薯成婚佳偶。國防醫學院護理系畢業後,在好山好水的花蓮陸軍醫院手術室服務,後至北投陸軍醫院精神科擔任護理長,退伍後擔任私校護理老師,培育不少南丁格爾。跨領域就讀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最後在公共衛生食品安全領域服務,擔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專員及聯合稽查隊副隊長。
2012年退休至今,除一圓旅行夢外,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擔任台北市信義區體育會排舞協會委員、聯合國非營利組織Servas Taiwan會員、Coordinator、秘書長及台灣路竹醫療和平會國際志工。
個人著作
《熟女壯遊 勇闖世界18國~改變思維的環球之旅》
《民之所欲 善留人間~湖南耒陽胡善民90回顧
《熟女壯遊2 樂遊國際 開創第三人生》
推薦序Foreword
006 序 勇闖世界的女中豪傑-丁菱娟
007 序 勇於實踐夢想的國醫人-李三剛
008 序 一個旅遊記者心中,正港的花甲
旅行家-柯曉翔
009 自序 關於我的第三人生
012 源起Origin
壯遊Chapter 1
016 歐洲啟蒙學習之旅
021 第一站 英國
037 第二站 德國
壯遊Chapter 2
046 南美洲破冰大冒險
050 第三站 阿根廷
057 第四站 智利
068 第五站 祕魯
085 第六站 巴西
091 第七站 烏拉圭
壯遊Chapter 3
094 農曆春節南印度洋四島國郵輪之旅
098 第八站 模里西斯
103 第九站 塞席爾
107 第十站 馬達加斯加
111 第十一站 留尼旺
壯遊Chapter 4
114 非洲文化交流之旅
115 第十二站 肯亞
122 第十三站 埃及
139 第十四站 衣索比亞
壯遊Chapter 5
147 公益旅行
149 第十五站 蒙古
155 第十六站 帛琉
163 第十七站 索馬利蘭
壯遊Chapter 6
172 番外篇:再續前緣
177 第十八站 希臘
186 結語 人的一生一定要 有一次勇敢的壯遊
191 後記
194 附錄 旅行問答集(Q&A)
200 附錄 行程地圖
《熟女壯遊2 樂遊國際 開創第三人生》出版序文:
關於我的第三人生
你有幾個人生階段?其實你的人生可以很精彩,不被年齡層拘泥,也不會只有一個兩個「階段」。只要有心,人生可以不斷有新的「開始」,以及全新的豐富。
我的人生,就很精彩,並且還在持續的用生命寫下新的傳奇。
● 我的第一階段人生
在懵懵懂懂中被父母安排就讀嘉義市私立初中,那是天主教學校,必須住校,每每週六高興回家,到週日坐在公車回校時,總是偷偷擦眼淚,13歲的我,認為應該要和父母一起幸福生活,我卻要離家住校。
終於考上女中,以為上高中可以通勤,才知公車到我家竹崎灣橋站時,一早沿路已載滿學生及客人,司機經常過站而不停,我因此常常會上課遲到,高中後2年我只好租房子住在市中心。
後來考上軍校,一方面我是軍人子弟,想繼承父親衣缽,一方面我考慮父親辛苦地教養4個孩子,假日還得兼做另一份工作,為減輕父親經濟壓力,選讀軍校護理系。3個月入伍的魔鬼訓練,讓我很想放棄就讀,但已無退路可走,只好硬著頭皮接受。
4年嚴謹的軍校生活也須住校,來到台北,人生地不熟,周末無處可去,最高興的是以軍校生身分去西門町觀賞免費電影,平日只能寄託讀書,此時讀的書籍皆是專業醫學護理,功課算名列前茅,最後一年擔任學生長,因行政業務繁瑣,學業嚴重退步,所幸安全畢業。
● 我的第二階段人生
畢業後抽籤分發到花蓮陸軍醫院,當時北迴鐵路還沒蓋好,為快速來回台北和節省交通費,我只能搭乘無坐椅的空軍貨機,當時稱為老母機,自負安全責任。
我的首份工作是手術室護理官,舉凡闌尾炎、骨折、生孩子剖腹產、開心臟及割包皮等手術,我都要協助醫生,後來調到外科病房,負責手術後護理。
有機會回台北至內科病房,擔任糖尿病、中風、痛風等慢性病療養照護,最後調到精神科病房擔任護理長,工作壓力變大,精神科軍人或軍眷病患有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幻想症等須吃藥、電療或娛樂治療,還要預防病患偷藏藥、防逃跑及防攻擊。
退伍後至私立護專擔任老師,作育不少南丁格爾,此時我已結婚,為安定生活,經過考試轉任公務員,擔任不是我原來的專業的台北市大同區衛生所稽查員,餐廳、旅館、電影院、游泳池衛生都是我工作範圍,接著生兒育女,後轉調衛生局,負責食品安全,為增強專業能力,利用假日就讀食品科學碩士班,黑心食品爆發層出不窮,我每每工作疲憊到晚上9、10點才回家。
2012年不願再過沒有生活品質的生活,在可退休的情況下,毅然決然申請退休。
● 我的第三階段人生
剛退休時,曾嘗試尋找各種興趣,如學習彈鋼琴、唱歌,在台北市美術館及中研院生態池當志工,終究因缺乏音感及藝術細胞,也記不住植物名稱而放棄。
剛好女兒要去英國讀書,勾起我想學英文的衝動。於是有3個月在英學習語文,為驗收,我就獨自前往德國10天的自助旅行,加上中歐7天6國跟團半自助旅行,奠定我英文能力及自助旅行的基礎。
回國後對自助旅行充滿興趣,至社區大學習知識及技能,2年後2014年又踏上南美洲70天5國之旅,這地區有別於英語的國家,西文是主要生活語言,對我而言生活是舉步維艱,靠著學習簡單的西班牙文度日,算破冰冒險之旅。
2016年兒子結婚了,但兒媳並不想與父母同住,此時帶著落寞的心情出國,也為我走過人生一甲子60歲慶生而環遊世界96天18國,因壯遊而衝撞出的第三人生,不是我預料中的結果,但從此展開不同以往的新生活。
近3年來的生活,除繼續旅行,要達成環遊世界100國的夢想外,就是寫作、演講分享經驗、擔任國際志工義診及Servas Taiwan幹部做公益,在國外入住外國家庭,在台灣接待外國會員,並將倍受歡迎的廚藝,運用於異國料理文化交流及國民外交。進而將推廣樂齡孝親餐,做為人生下一個規劃的目標,以一步一腳印的精神,正持續實現夢想中。
退休,不是麻煩別人、為難自己的藉口,不要把自己的空閒,用情緒勒索周圍的人。退休,可以不必再為責任與義務為別人付出;退休其實是能夠完全為自己而活的階段。規劃好退休生活,除了豐富生活外;為自己與家人,不以退休為名造成他們的紛擾,為自己,可以讓青春再燃燒一次,讓生命更精彩充實。#博客思出版社
西華集團老總獻給創業中的年輕人的金句:
-----《人生就實現兩個字:改變》
成功─熔煉自艱困博鬥
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曾經給他的兒子寫下了這麼一段話:「強大的思想習慣,是在與困難的搏鬥中熔煉出來的!」
身處當今這個充滿著複雜性、爆炸性、不確定性的時代,讀這樣的一本書,真實記載了30年來,這位企業家黃毓麟先生在與困難搏鬥的種種故事中,熔煉出自己的成功與高貴,讀這本書會是一種對自我啟發和對內心的洗滌。
本書作者所述30年間,看他從一個不為人知的小人物,如何開創他的人生故事,如何與國外的許多機構和知名人物的互動,書中更多與國內許多人物間的實務小故事(例如孫大川、妙天禪師、王清峰、邱彰、唐光華,還有更多讓人意想不到的奇妙人物與經歷)。 這些精彩故事與經歷,能讓人與之同歡笑、與之同悲戚,更能在其中學習他的成功之道。
我們要了解黃毓麟先生這位企業家,看看他來自世界各地眾多朋友(包括企業家、音樂家、大學名校院士、及世界最神秘超級富豪等)是怎樣地親近、推崇其成就,便曉得故事主人公的一生已然從原本一無所有,勾勒出屬於自己繽紛生命的風景線。
這本書傳承了一位企業家的奮鬥經驗,閱讀這本書,可以給創業中的青年人,一點經驗,一點憑藉,一點可尋往成功的方向。
作者/譯者/編者/繪者簡介
《人生就實現兩個字:改變》作者 黃毓麟
我的辦公室掛著兩幅書法,一是岳飛的〈滿江紅〉,一是唐代王維的〈過香積寺〉。我的一生就活在這兩種情景中:千萬不能浪費一寸光陰!因為「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千萬不能衝過了頭,忘了心中的寧靜,就像王維描寫山中古寺之幽深靜寂。
就這樣,過了豐富的三十年。我把它真實的記錄下來,留給我的子孫,還有那些徘徊在是否為了理想而奔赴創業之路的年輕人。
黃毓麟,台中水湳出生。留學歸國後,任台育企管顧問公司顧問師,後自行創立芙蓉國際顧問公司,現任西華集團董事長,以及藝術機構「綠隱書房」的創辦人。著有《太陽神鳥國女王:妙雨》、《人生就實現兩個字:改變》、 《白領江湖》 、 《雙城對決》、《投資發展在印尼》、《陳履安的經貿藍圖》、《陳履安的減稅構想》等等書籍。其他短文如〈區域經濟新世界〉、〈現代中法戰爭演義〉、〈冷嘲熱諷後之沉思〉、〈貿易秩序 Hit & Run〉、〈從國際合資策略剖析台翔麥道案〉、〈海外投資停看聽〉、〈成功的市場經濟實驗室〉、〈何不到印尼開銀行?〉、〈三分鐘掃描美國經濟重建商機〉、〈男人的刀〉、〈爸爸的肩膀〉、〈另一場艱苦的法律戰爭〉、〈人力資源資本化〉、〈要賺多少錢才會快樂?〉、〈異軍突起之策略〉、〈有理想方有職業操守〉散見於中國時報,工商時報、管理雜誌、實業家雜誌、海外投資雜誌、尚品雜誌等。
目錄
目錄
前言 003
作者的話,撰寫本書之宗旨。
第一章│改變的開始 014
從美國商學院回國進入台育企管顧問公司的歷程
最後創業的關鍵決心
第二章│創業維艱 035
芙蓉國際的創業之路
反轉機會與國際接軌的大門
第三章│勇氣 057
一通來自波士頓的電話,帶來勇氣的巨人。
「機會」的真實意義
第四章│盛夏的玫瑰園 080
在1995 年加入總統競選團隊成為經濟幕僚,
與珍貴的夥伴一起經歷的燃燒歲月。
第五章│來自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神袐之約 095
男爵的來信,壯闊視野的智慧風暴。
第六章│大樹的根基 113
西華集團的管理文化,與員工之間親如家人的情誼。
第七章│真實的資產 143
人類最真實的資產:朋友、黃金、藝術品
那些充滿傳奇擁有智慧且無私的益友們
目錄 CONTENTS
第八章│藝術品是西華的靈魂 197
古藝術品的收藏之路
有如電影情節般的「外國保險箱遭竊事件」始末
第九章│傳承 242
父親的鋼筆
教育及黃氏家訓
擁有責任與榮譽的幸福
第十章│神的眷顧 266
「有琮氏」的信仰
深夜大爆炸
西華齋房
第十一章│生死一戰,啟動飛狼 288
商場上最糟糕的情境,就是從一開始便偽裝成為你的朋友,
待在你高築的碉堡內,慢慢的對你挖下死亡的陷阱。
第十二章│霧峰林家與西華黃氏的百年盟約 346
霧峰林家下厝宮保第,霧峰林家頂厝:
綺閣金門與華夏之寶結下的世第之盟。
第十三章│三十年收藏與研究成果的分享 374
訪鴻禧美術館張秀政前輩的啟示:
一個博物館最高的境界,是對藏品做出深入的研究,
以及確保藏品在市場競爭中經得起金錢與交易的考驗。
後記 418
序/導讀
(網頁字體顏色以黑色為限) 前言——當你想要做好一件事,全宇宙都會來幫助你
二○一七年五月,為了收集古藝術品有關的故事題材,我結識了西華集團的總裁──洪明雅女士,在她的引介之下,我得以來到上海拜訪了綠隱書房。綠隱書房是西華集團旗下藝術品收藏中心的齋號,上至高古玉器、青銅器和各類石雕碑誌,下至明清傢俱等近代古物,綠隱書房就像藏身在繁華都會叢林裡的一顆奇珍明玉,而它的主人也就是西華集團的創辦人──黃毓麟先生。
走進企業園區,映入眼簾的是滿滿的綠意,柳林風聲之間,現代化設計的建築和古意盎然的涼亭流水,形成對比卻又恰到好處的融為一體,而西華集團的總部就位在園區的正中央,門口的兩座大白石獅子,堅定地守護著牆上的信條。
「Markets change but quality endures so at 2W we will always strive to be the best年輕時……我們偉大的夢想,在這兒得以實現。」
推開西華大門,我彷彿來到一間博物館,在敞亮寛闊的大廳裡,隨處可見各朝各代的收藏品,有宋朝的羊、唐代的獅、康熙年間的鐵鐘,掐絲琺瑯夔龍紋大方鼎,我坐在胡桃木大長桌前聽著黃毓麟先生講述古藝術品的過去和未來,以及黃氏一族對於傳承的意義與價值,一個下午的訪談很快就過去,看著眼前和一般企業家截然不同的黃毓麟先生,我在心裡生起了一個大膽念頭。
身為一名編劇,我的工作是從現實中取材,再將虛構的場景、人物編寫成劇本,幾乎很少有機會能夠從頭到尾,真實確切的撰寫一部完整的故事,不論是從刻劃人物的角度,又或是想一窺企業家一生,親臨充滿驚奇的商業戰場,這幾個理由都讓我希望能更深入了解西華集團和整個黃氏一族,並將其中的精髓撰寫成書,但這對當時的我來說,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然而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當你想要做好一件事,全宇宙都會來幫助你。」
二○一九年我間接得知西華集團和霧峰林家正緊鑼密鼓的籌備成立博物館,我趕到台中等到了和黃毓麟先生見面的機會,雖然距離上次的訪談已經是兩年前,但撰書的念頭一直沒有動搖過,我將心中的想法告訴了他,希望能爭取一段長時間的訪談。
嚴格說起來,我不是第一個研究訪問西華集團的人,早在1995年時就已經有人向黃毓麟先生提出訪談邀約,那是當年正在台灣大學攻讀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的董澤平教授,他在當年就以西華集團的前身《芙蓉國際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做為論文題目,但那次訪談是以企業的發展研究為主,並不是以領導人為目標。
或許適逢西華集團三十週年這樣的時機點,黃毓麟先生也即將年滿六十歲,同意了我將他的一生以及事業上的脈絡整理出來,於是我再次來到上海和黃毓麟先生一家人見面。
原本我預估用十天的時間來完成這次的訪談,但在訪談的前幾天,看見黃毓麟先生十分堅持為了確保每段故事的真實性以及對人、事、地、物的清楚描述,忽而去翻閱歷史舊檔案,忽而爬上整整兩層樓那麼高的書牆上,將過往塵封的資料文件翻找出來。看著成堆的資料檔案還有照片,我想十天的訪談絶對是不夠的,於是就將訪談的時間延長,最後整個訪談完成竟然花了近至一個月的時間。
另外,我有一點須要向讀者們致歉的是,雖然我在求學時期曾上過一年的商學院,後來轉往戲劇學院就讀,所以在訪談的內容中,在許多商場上的小細節與經濟情勢上的勾勒,達不到很深入的境地,這部份是我對讀者最感到遺憾的地方。
在進行這一個多月的深度訪談中,我跟著他們生活,觀察著他們的工作方式,看著西華總部大樓各樓層之間,職員用無線電呼叫不同樓層的同仁,形成一種緊張有序卻又相互協調的工作模式,真是特殊又有趣的畫面。我也從中觀察他們的管理層如何以會議或是專案小組的模式和員工進行溝通討論。
從開創到傳承,從情感精神到人生法則,這本書淬鍊了黃毓麟先生終其一生不斷拼搏的故事!#博客思出版社
《美國人文城市與經典建築》———都市,人文的永恆方程式
《美國人文城市與經典建築》出版簡介:
瞭解美國人文景觀、建築設計的必備工具書
本書提供對都市發展、歷史、景觀設計、公共藝術、建築、文化、美學、旅遊有興趣的讀者指引,更是了解美國都市規劃、規劃歷史、人文景觀、建築設計的必備工具書。
作者蘇玉守簡介:
作者出版此書親自橫跨美國十五個州、二十四個都市,從緬因州的特色城鎮、紐哈芬、波士頓、普利茅斯、鱈魚灣、紐約市、普林斯頓、費城、安娜波里斯、巴爾的摩、華盛頓特區,到中西部大城芝加哥、南部大城亞特蘭大、奧蘭多、凱威斯特與聖奧古斯丁、西部重鎮鹽湖城、舊金山與納帕河谷、薩冷市與波特蘭、西雅圖等,進行都市發展、空間規劃歷史與人物、獨特地景與人文、經典建築與建築師的全面寫照。
作者蘇玉守為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Penn)都市及區域規劃博士,1975年生於雲林縣元長鄉,人生在38歲前夕,有幸取得公費(時任職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才能赴美國留學,一家三口鼓足勇氣、拋下舒適圈首次赴美,前往人生地不熟的美東費城(Philadelphia),在常春藤校園當起菜鳥留學生,研究都市規劃理論與歷史、土地使用與環境規劃、環境災害與預防等,並趁著留學期間走訪美國各大城市與鄉鎮,親自體驗不同都市發展、人文、景觀設計與建築風采。
公餘之時喜好閱讀與寫作,亦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助理教授、賓夕法尼亞大學都市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假日常泡咖啡館當一位偽作家,出版「Rebuild, Retreat, or Resilience: Can Taipei Plan for Resilience?」、「跟著我唸常春藤名校」、「費城饗宴:美國最古老的都市巡禮」等專書,其他興趣為單車、旅遊、西洋流行樂,樂於分享美國都市發展、環境規劃、留學經驗。
都市,人文的永恆方程式
13 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遊歷中國並擔任元世祖忽必烈的使者,他將海外24 年所見所聞寫成「馬可波羅遊記(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讓西方世界嘖嘖稱奇,但,馬可波羅卻說:「我還沒說出我所見到的一半」。
年少的我,對於海外遊歷而言,即便幾個月都像是一種暨奢侈又遙不可及的夢想,尤其對於出身微寒的鄉下小孩而言,能出國留學、拓展視野,已算是「奇異恩典」。
人生在邁入中年之際,有幸獲取公費遠赴美國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進修博士,這幾年期間因著學術研討會、寒暑假、聖誕等長假期,開著車、用最經濟的旅宿方式走訪美國各大城市,親身體驗最多元的都市發展、人文、景觀、設計與建築風采,並在學業空檔時,或坐或臥在校園咖啡館歇下腳步撰寫遊歷札記,但,我也想說:「我還沒寫出我所見的一半」。
當我把美國遊歷札記改寫成此書出版的過程中,有時自己覺得是「自討苦吃」,也要「自掏腰包」,但偶爾卻能「自得其樂」。
寫作過程讓我得到釋放,在紛紛擾擾世界中呼吸到新鮮空氣,從研究都市、人文、建築的過程中,我也深深體驗到「永恆方程式」,規劃、建築、設計大師作品如何能夠經得起跨世代、跨地域的考驗,我覺得要有不斷學習的技法(專業與技術)、不同論述的說法(理論與論述)、不停思索的想法(遠見與熱情)、不怕失敗的方法(創新與創意)、不時突破的做法(整合與協作),我也發現「當你越健康長壽,越容易成為大師」,有更長時間累積作品、闡述理念、撰寫著作
「美國人文城市與經典建築」一書的出版,集結我在美國20 幾個都市的所見所聞,進行都市發展與規劃、規劃歷史與人物、獨特地景與人文、經典建築語彙與描繪,提供對都市發展、歷史、景觀、建築、旅遊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對我而言,書本其實是「保存影像的最佳方法」,全書照片皆我所拍攝,橫跨東北、中西、西部、南部等4 個區域、15 個州、24 個都市,從緬因州的特色城鎮、紐哈芬、波士頓、普利茅斯、鱈魚灣、紐約市、普林斯頓、費城、安娜波里斯、巴爾的摩、華盛頓特區,到中西部大城芝加哥、南部大城亞特蘭大、奧蘭多、凱威斯特與聖奧古斯丁、西部重鎮鹽湖城、舊金山與納帕河谷、薩冷市與波特蘭、西雅圖,為我在美國所走過的足跡與遊歷留下印證,讓我所見所聞的人、事、物、地,獲得永恆。
在美進修與遊歷期間,感謝上帝保守,讓我在校園生活、都市考察、社會融入、社區參與、信仰見證、家庭活動等各方面,都充滿了奇異恩典,平安且順利完成,謝謝許多貴人協助讓我得以走完此趟人生意外之旅,更要謝謝我的家人們這幾年的協助與犧牲,才能成就我及這本書,特別獻給無緣讀到此書的母親。
最後感謝賓夕法尼亞大學台灣校友會周文德會長、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系主任趙子元教授、九典聯合建築宜蘭所負責人陳尚鋒建築師、國立金門大學都市計畫與景觀學系陳秉立教授,謝謝您們所寫的推薦序文,增添本書風采,並感謝堅強的博客思出版社團隊,在長時間、數百封電子信件往返中讓本書得以出版,若有指教之處,歡迎來信:yushou.su@gmail.com。#出書請找博客思出版社
目錄
到緬因城鎮,找尋寧靜 014
在紐哈芬,感受優雅的耶魯 027
普利茅斯與鱈魚灣,英國清教徒著陸之地 036
沉浸在波士頓,優雅氣質之都 041
紐約、紐約:希望與絕望、秩序與混亂、現代與落後並存之都 066
在普林斯頓,體現英式風貌的精緻小鎮 139
獨立建國之古都,費城的前世今生 146
再造巴爾的摩,古老海港全區活化典範 178
公主之城安娜波里斯,美國雅典城美譽 192
巴黎DNA,深植華盛頓特區 199
芝加哥,韌性、現代、典雅的風中之城 216
亞特蘭大,承載著民運與奧運的榮耀 231
走訪奧蘭多,踏入迪士尼世界國度 242
凱威斯特,國境之南的海明威故居 247
找尋青春之泉,發現聖奧古斯丁古城 250
鹽湖城,探索摩門與自然之首府 253
舊金山,四季如春、文化與新創之都 261
踏上納帕河谷,找尋農地保護的價值 276
撒冷,和平之鎮 280
波特蘭,獨特與怪異為榮之地 284
西雅圖,星巴克、波音、微軟、亞馬遜的代名詞 293
暗黑騎士的流動,背叛觀護人——盼望一直都在!
暗黑騎士的流動,
背叛觀護人——盼望一直都在!
暗黑騎士的流動,
背叛觀護人——盼望一直都在!
觀護人,也許只是一個工作,但也許他和你的相遇,是神派來照護你的人,尤其觀護人不止是觀護人,他對你投入真心與愛,只為了,你的人生可以快樂幸福。而你呢,你這位暗黑騎士,放縱自己的欲望,一次一次傷害自己。誰該為你負責,誰又該陪你傷痛?真的,你的人生可以過得快樂幸福,只要你轉念。
博客思出版社出版─新書《背叛觀護人 盼望一直在》
力挺人間有大愛──他們不是別人──都是我們自己的孩子!
每一個生命煢煢來到世間,都需要在愛與溫暖下才能茁壯,但社會難有圓滿的幸福,多數不幸幼小心靈會走上歧途、吸毒、輟學,或遭受凌虐,都緣自前一代人的迷失困阨,社會需要溫暖的援手牽引歧途羔羊,讓受傷的靈魂有所依靠!讓生命不再處於恐懼、黑暗,重建生命意義與價值!
看人間大愛的力行者,號召幾位同行將自己的寶貴的時間,點點滴滴匯聚成一股力量,改變重建一群世間的孩子……
他們不是別人──都是我們自己的孩子!
曾有個孩子在我工作的第二年開始帶,他很聰明,智商130幾,但父母婚姻的不穩定,自小由叔父幫忙照顧,叔父想讓他更聰明,一連串的惡打,讓孩子深惡痛絕,孩子開始反權威,惡整長輩與老師,孩子有法律的天份,知解各種漏洞,經常亂用,猶如電腦駭客造成問題,他常被告,也不斷的告人,全省監獄到處關,我細細聽他述說被叔父惡打或拔指甲的傷痛,他豪氣講述又告了誰,他是暗夜行走的一隻黑貓,踽踽獨行,有天認識了女友,女友已另有孩子,他竟像個父親好好照顧溫柔對待,他可能不知道他照顧的是自己,溫柔安慰的是自己傷痛,有一年我問他幾歲?他說40幾了,妳忘記我們只差七歲,我啊了一聲,竟然我們都快老了!
博客思出版──力挺人間有大愛
《背叛觀護人 盼望一直在》──陳甘華
55年出生,79年開始擔任法院觀護人、
少年調查保護官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畢業
師大教育學分班畢業
高等考試司法行政類及格
宜蘭地方法院觀護人
板橋地方法院觀護人
士林地方法院少年調查保護官
士林地方法院少年調查保護官室代理主任
士林地方法院跳跳虎(過動兒)成長團體主辦人
士林地方法院盼望戒毒支持團體主辦人
現任士林地方法院少年調查保護官
繪者:管羿槿(大管)
出生台北,現旅居日本,從事漫畫家助手工作,
喜歡大自然和運動。
《背叛觀護人 盼望一直在》──目錄
自序 2
推薦序 10
一、一天 16
二、大慶與他的朋友們—— 25
三、小杰,問題沒有了嗎?不會那麼簡單的! 41
四、小蓮,那朵污泥中的白蓮花 51
五、未竟事物 61
六、耐心等待,一條回家的道路! 67
七、她 70
八、何處是兒家 77
九、你要跟誰? 84
十、我還想玩! 93
十一、到底要關誰? 98
十二、阿弟與阿姨 102
十三、母親節是個討厭的日子 109
十四、阿答——險被錯置的天才 118
十五、家!生命溫暖對待,一切就不一樣了! 130
十六、秘密 136
十七、探索黑暗 143
十八、接納 153
十九、曾經我們想像幸福的樣子 158
二十、痛 165
二十一、暗黑 171
二十二、落下了 186
二十三、解 194
二十四、滿足 201
二十五、維與岳的選擇 207
二十六、誰有問題! 214
二十七、快樂! 220
盼望戒毒支持團體的緣起 228
盼望戒毒支持團體/臺北市盼望協會 232
《背叛觀護人 盼望一直在》──內容導讀
自序
流動的暗黑騎士
幸福的人家彼此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樣式(安娜卡列尼娜)。
小時候常常有同學說要讓我輔導跟我談心,從那時我好像就成了一個輔導小老師。由於我童年貧窮辛苦的成長過程,對暗黑幽微很能諒解,長大後考上高考,我成了觀護人(少年調查保護官),有機會跟更多的青少年與家長談心,工作從第一年到現在將近三十年,一代代的孩子長大,時代有變,但青春的探索、各種的糾扯從來沒有變,常常有人請我寫如何輔導的書,我都覺得憾顏,因為這些孩子眼尖,高調的輔導都成了嘲笑。
有天我想紀錄這些暗黑騎士的故事,走進有名的阿盛老師私淑班,老師的學生各行各業佼佼者,大家對文學與寫作用心,每年同學文學獎者絡繹不絕,一位文學大師在將就居造領文學沙龍於一方,我慢慢寫下孩子的故事,文字璞實,略缺文學性與雕琢,但老師每每在他其他優秀的學生面前說,這是記實文學,告訴我要繼續寫,因為這些事只有我知道,人的故事是文學重要的一環,讓故事直接感動人,也能幫助到需要的人。
工作第一年第一個案子,我寫下生平第一篇報告,斟酌再三,生怕一個字怎樣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到現在每天在我面前流動的少年,一聽一二,我都已知後面的三四五六,有時都誤認為自己幾乎會算命,但知道命並不能改變命運,我在人生面前,謙卑而行,如得其情,哀衿而勿喜,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屢屢辨思,勿以善小而不為,有福亦遠矣,勿以惡小而為之,無禍亦近矣,屢屢提醒!
曾有個孩子在我工作的第二年開始帶,他很聰明,智商一百三十幾,但父母婚姻的不穩定,自小由叔父幫忙照顧,叔父想讓他更聰明,一連串的惡打,讓孩子深惡痛絕,孩子開始反權威,惡整長輩與老師,孩子有法律有天份,知解各種漏洞,經常亂用,猶如電腦駭客造成問題,他常被告,也不斷的告人,全省監獄到處關,我細細聽他述說被叔父惡打或拔指甲的傷痛,他豪氣講述又告了誰,他是暗夜行走的一隻黑貓,踽踽獨行,有天認識了女友,女友已另有孩子,他竟像個父親好好照顧溫柔對待,他可能不知道他照顧的是自己,溫柔安慰的是自己傷痛,有一年我問他幾歲?他說四十幾了,妳忘記我們只差七歲,我啊了一聲,竟然我們都快老了!
很多白目的孩子,老師帶不了,請家長帶去醫院評估,醫生說是過動兒,父母開始哭怎麼辦?老師心想難怪這麼壞,法院多半的少年有這問題,監獄關的大都也是屬過動兒的人,很多的過動兒成了壞孩子的標籤,近年來醫藥與身心認識與行為認知教育的進步,我們成立跳跳虎(過動兒)成長團體,協助父母與過動兒自己認識腦部額葉皮質下迴路功能異常,容易受情緒的影響,情緒調整的訓練與醫藥的認識很重要,這類的孩子有像獵人的特質,探索性特強,我們讓父母、師長、與孩子自己欣賞他的不一樣,找出不一定是讀書的,如機械修理、美術、表演或人際等優勢能力,孩子雖然一樣惹麻煩,但在孩子學習承擔後果後,我們要予接納與寬容,不要一直對孩子人格損傷,在這些的訓練後,發現很多的孩子找回自信,親子關係改善,即使是一個洗頭妹或水電學徒或就在便利商店工作的孩子,也能在家立足得到讚美,阿懋的媽媽與小勤的媽媽都在走過陪伴孩子的工程後,將心比心留在團體當志工媽媽,協助這些跳跳虎能得到社會多元優勢能力的看待與善待。
少年有各種問題,一級預防:將孩子的觀念予以調整,少年行為即能改善,二級處理:少年有環境輕忽與家庭教育不足,我們在環境改善並協助父母教導或相處的技巧,少年行為能逐漸改善與社會適應,三級整治:孩子環境深化成幫派糾結,挑戰社會規範,身心受毒物影響成癮不能自制,三級的少年幾乎都是暗黑騎士,惶惶走於路途,深怕世人的日間責難,夜間獨自流浪於暗巷,或群聚於街頭,他們躲避法律的追逐,雖盼望黎明帶來的希望與光亮,只是白日來時,他們消失無蹤,多少的家長哭泣他們的孩子迷失於迷魂的黑夜中。
盼望來時路
我是一個觀護人(調保官),我自己是兩個孩子的媽,我約有一百個少年,經常我覺得自己是一百零二個孩子的媽,很多的少年受毒品的肆虐,他們可能是無知,但更多是孤單與難過,經常在輔導他們時看到他們困在難題的漩渦,有時他們不知自己在問題中,當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毒品行為,孩子又自己以為是的拒絕家長協助,家長的痛苦、難過、黑暗,我完全可以理解,經常看到外國電影,有戒酒、戒癮團體提供成癮者一個自助人助的環境,那個畫面經常在我的畫面。
有一天,我詢問我工作上的摯友美慧,我們來成立少年的戒毒支持團體好嗎?她告訴我─她覺得是神在呼召她,爽快的答應我。在腦海裡我又呈現團體應該有溫暖的食物與行政人力支援,我詢問充滿熱忱的淑娥媽媽,可否擔任團體的行政大總管,她也很快的答應。在法院成立戒毒支持團體應該是史無前例的事,我希望我的主管認可我們的作法,很謝謝我的主管給我支持,但我仍需強而有力的後盾,我跟我的摯友二姜麗香法官說團體要成立了,請她給我大大的支持,她坦然接受了這個最須肩膀的任務,最後我覺得團體應該稱號,謝謝天父給我靈感,因為要永不絕望,那就叫「盼望」吧!
在一○一年六月一日,在我們前幾次團體的時候,學生與家長都不多,但美慧跟我說即使只有一個學生她也要做,我好感動!一直到現在,我們「盼望─戒毒支持團體」已成立多年了!
每月第二週與第四週星期四晚上,每次都有幾十位少年與家長,我們從我、美慧、淑娥媽媽、姜法官、採驗員五位,迄今已發展出堅強的團隊,請容我介紹我們的盼望團隊:
(一)士林地院:少年法庭庭長、法官、調保室主任、劉慧萍採驗員、何炳輝心測員、陳甘華調保官。
(二)以琳士林教會:朱俊誠牧師、何美慧社工、綺芳、昭蓉、澄棉。
每次在團體時間,以琳士林教會教友提供詩歌、音樂服務,並在第二段時間協助帶領少年小組、媽媽小組、爸爸小組的學習,教會成員出錢出力,讓我們見證天父大能的手,愛這些孩子與爸爸媽媽。
(三)志工團隊:淑娥媽媽、美玉媽媽、碧玉媽媽、美玲媽媽、淑媛阿姨,季雲媽媽、昱秀媽媽、美珍媽媽、欣怡姐姐、俊賢哥哥、謝爸爸等,謝謝他們在每次團體的晚上無私的奉獻。
(四)老師群:高依璇(非洲鼓隊)、許證鴻(自我探索)、吳承祐(潛能開發領袖訓練)。
(五)青年使命團:Garret、Chris、Nash、Rich、Adam、Jeremiah……
(六)台北毒品危害防治中心
我從至摯友二到現在已摯友二十幾,我一直覺得認識他們與他們共事是我此生最大的榮耀。
盼望戒毒支持團體希望成為一個模式、一顆種子,讓各地有相同模式的互助團體成立,持續幫助受困者,引領成為一道光。
#投稿出書請找台灣博客思出版社
浪迹天涯,周游世界;我为此而来,我为你而行!———我走天涯那些年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作者离开中国,留学西洋;事业有成之后,开始行走天下。在浪迹天涯的那些年里,作者走过欧、美、亚、非四个大洲,探索、成长,看到了世界之大,也体验了世态炎凉。
旅行经历与心理路程的点点滴滴,作者将之汇集浓缩成出版了这本《我走天涯那些年》。这本书既是游记,也是随笔;纪录旅途中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和萍水相逢等趣闻轶事,更记载了心灵体验和世事感悟的点滴评论及随笔断想。
无论您踏上旅途的重点是历史、是文化、是宗教、是美景、是美食,还是其他;无论您是结伴、是自助、还是亲子游甚至跟团,景点名胜、历史渊源、人情风光都在本书中跃然呈现。
本书以简易平实的文风、简练流畅的行文、独特周全的构思,将丰富的经历及文化的背景一一挖掘,配合大量实拍的图片使人读起来轻快惬意、明朗清晰,对世界各地透过作者的眼和笔,也多所了解和增长知识。
作者除了出版这本书外,也出版了系列游记,如《印度南北千里走单骑》、《北非花园摩洛哥》、《凄美以色列》、《不能不去的大国巴西》、《心中的俄罗斯》、《佛光灿烂照缅甸》等书。
作者邢协豪简介:
邢协豪,网名「行写好」(行万里路-写万言文-好天下事),生于上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本科,北京航空航太大学电子资讯工程硕士,美国东北大学电子工程与电脑博士。定居波士顿。
十多年来走过亚、欧、美、非四大洲,在文学城天涯穷游网站及世界周刊纸质媒体发表游记。2014年获文学城路路行第一届全球中文游记大赛第一名。已出版:《印度南北千里走单骑》、《北非花园摩洛哥》、《凄美以色列》、《不能不去的大国巴西》'、《心中的俄罗斯》、《佛光灿烂照缅甸》等书。
目录
我为何而行 5
梦系故乡篇
第一章 消失中的上海老家 7
第二章 重回消失中的上海老家 18
第三章 寻找老上海 24
留学西洋篇
第四章 五味杂陈出国门 35
第五章 在美国当暑期工 38
第六章 我的第一个美国朋友 42
第七章 我的黎巴嫩女房东 52
第八章 初闯美国职场 58
神州大地篇
第九章 我游大理遇三怪 65
第十章 艳遇之都丽江行 71
第十一章 惊艳香格里拉 81
第十二章 喀纳斯的瑞士风光 86
第十三章 西宁有个了不起的博物馆 90
第十四章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 93
第十五章 西藏的神山圣湖古寺 98
海角天涯篇
第十六章 瑞士观光列车 109
第十七章 巴黎夜总会红磨坊 113
第十八章 卢森堡大公府哨岗 116
第十九章 这里的人们静悄悄 120
第二十章 布鲁塞尔有两个小孩尿尿铜像 125
第二十一章 义大利名湖科莫湖 127
第二十二章 日本箱根泡温泉 129
第二十三章 在伊斯坦布尔洗土耳其浴 134
第二十四章 小巴黎布加勒斯特 138
第二十五章 火车开进保加利亚 143
第二十六章 走马观花索菲亚 146
第二十七章 希腊古都纳夫普利 151
第二十八章 悬崖上的修道院 158
第二十九章 阿波罗圣城德尔斐 165
第三十章 雅典街头目睹示威游行 170
第三十一章 西加勒比邮轮 172
第三十二章 印加古都库斯科 177
第三十三章 失落的皇家庄园马丘比丘 184
第三十四章 在南美巴黎看探戈 189
第三十五章 阳光灿烂里斯本 195
第三十六章 伊甸园般的童话小城辛特拉 202
第三十七章 神秘的乌兰巴托 211
萍水相逢篇
第三十八章 火车上的希腊美女 225
第三十九章 博斯普鲁斯海峡英雄救美 228
第四十章 旅游性趣 遭遇性工作者 238
第四十一章 两个伊斯兰男人的自白 243
第四十二章 在巴黎,有人这样沾花惹草 249
《我走天涯那些年》出版序———〈我为何而行〉
中国大陆著名歌手李健有一首歌叫《为你而来》,非常动听而闻名遐迩。歌中的「你」若换成「周游世界」,便正是我想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浪迹天涯,周游世界;我为此而来,我为你而行!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踏出国门,留学西洋;在我事业有点成就之后,便想完成我的梦想,开始行走天下;我悠游神州大地,也远走海角天涯;我与天下之人萍水相逢,但始终情归老家梦系故乡。在浪迹天涯的那些年里,我走过欧美亚非四个大洲,或驻足或游览,有艰辛有激昂;边观赏边思量,我探索我成长,我寻求生命的价值;我看到了世界之大,也体验了世态炎凉。
旅行经历与心理路程的点点滴滴,我汇集起来浓缩之后便成了现在的这本《我走天涯那些年》。它像游记,又像随笔;既写风土,也写人情;它有景点与历史,也含偶遇与遐想。它并不针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因为本人已经出版了系列游记《印度南北千里走单骑》、《北非花园摩洛哥》、《凄美以色列》、《不能不去的大国巴西》''《心中的俄罗斯》、《佛光灿烂照缅甸》等书。本书是别具一格的「遗珠大成」,它汇总了世界各地风土人情和萍水相逢等趣闻轶事,更记载了心灵体验和世事感悟的点滴评论及随笔断想。
从我的怀念与记叙中,希望能呈现出「我为何而行」的初衷,表达出一个旅行爱好者的浪漫情怀。人生的幸福快乐离不开自身的感性领悟,读书万卷行万里,天下风情揣怀里,就是一条感性追求的探索之路。其它的书籍请找#台湾博客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