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杭辛斋

《学易笔谈新编》,杭辛斋著、朱玉荣辑校, 
 
融会了象数、义理,开拓了新的象数易学理论。 
 學易筆談新編_bc.jpg
台湾兰台出版社出版 朱至荣辑校 
 
杭辛斋广泛引用当时中国人所理解的西方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论述传统易学中的卦气、纳甲、爻辰、河图、洛书等,力图贯通古今哲学、科学乃至宗教思想。 
 
杭辛斋易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易学研究转轨过程中的博杂现象,既反映了中西文化的浅层会通,亦反映了古代风化的蜕变过程。 
 
 
 
作者杭辛斋 
 
  杭辛斋先生,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同治八年(西元一八**年)。二十岁时考上海宁州的博士弟子员,次年,到北京国子监进修,又在同文馆学历算、法国文学等。到中日甲午战争发生时,便看到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于是除创办报刊以唤醒国魂外,并上书光绪皇帝,力陈变法自强的重要,也曾两度获得密旨召见,在龙颜大喜的状况下,面赐「言满天下」四字的象牙章,可惜,隔十天发生戊戌政变,一切抱负暂时受挫。 
 
  光绪二十三年,先生于天津创办国闻报,为华北新闻的前声。二十六年之后,继又负责北洋官报,商报要务,且在北京创刊中华日报、京华日报,因揭载西太后之专权及亲贵大臣的颟顸,被下刑部狱,所幸各国公使及上海各领事力持正义,得不死,递籍禁锢浙江巡抚增韫,奏请以先生留办实业,任农工研究会长,发行农业杂志,又创白话报,鼓吹社会改革。 
 
   辛亥革命之役,先生在杭州入旗营安抚有功,事后不执政,办汉民日报。次年被举为众议院议员,反对袁世凯帝制甚力,又被补下狱,先生很感叹的说:「帝孽复兴,民国之不幸也!」在狱中精研易经和文王囚羑里而演易,后先辉映!出狱后遍搜易学著作,继续研究。护法赴广东,议席之暇,设易学讲座及研几学社,座无虚席,都是当时的党政文教界人士参加听讲。 
 
   民十二年,因事到上海,再创研几学社和新闻学会。同年,曹锟贿选,先生不受诱胁,率两院同人在上海集会,伤时忧国,于上海逝世!(以上采自日本田原天南编「清末民初中国官绅人名录」及中央党史会革命人物志附录「海宁 杭辛斋 先生讣告」。) 
出版目录 
学易笔谈序 一 
学易笔谈述恉 四 
学易笔谈 卷一 八 
上古之《易》 八 
中古之《易》 九 
三代之政纲本于《易》 一○ 
学术之派别出于《易》 一○ 
孔子之《易》 一一 
两汉易学之渊源 一一 
晋唐间之易学 一三 
宋人之易学 一四 
元明之易学 一五 
胜朝之易学 一六 
历代《易》注之存废 一六 
日本之易学 一八 
美国图书馆所藏之《易》 一九 
汉宋学派异同 一九 
坊本《易经》之谬 二○ 
讲《易》家之锢蔽 二一 
今后世界之《易》 二二 
新名词足与经义相发明 二二 
俗义诂经之流弊 二四 
大宝曰位 二五 
元字之精义 二六 
嫌于无阳 二七 
阴阳 二八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 二八 
见伏动变 三○ 
八字命爻 三一 
读《易》之次序 三八 
观象之方法 四三 
学易笔谈 卷二 四六 
立人之道 四六 
中孚 四九 
曰仁与义 五○ 
六日七分 五一 
月建积算 五三 
夕惕若夤 五四 
改经之贻误 五四 
九六 五五 
贞悔 五六 
先天卦位不始于邵子 五七 
易学厄于王莽 五九 
王弼为后生所误 六○ 
〈坤‧彖〉三「无疆」 六一 
字义有广狭之分 六一 
因革 六三 
乾坤为《易》之门 ** 
乾坤成列 ** 
一生二,二生三 六五 
祭祀 六七 
典礼 六八 
讼狱 ** 
司法独立 七○ 
教育 七一 
死生之说 七二 
鬼神之情状 七四 
天地大义人终始 七五 
学易笔谈 卷三 七八 
革治历明时 七八 
辨纳甲爻辰 七九 
爻辰之星象 八一 
阴阳上下往来 八二 
经卦别卦 八三 
震巽之究 八三 
血卦乾卦 八四 
马与木取象独多 八五 
虞《易》平议 八六 
半象与两象易 八八 
《说卦》象重出三卦 九○ 
象义一得 九一 
逸象 一○七 
学易笔谈 卷四 一○八 
君子有攸往 一○八 
得朋丧朋 一○九 
履霜坚冰至 一一一 
不习无不利 一一二 
乾坤之字法 一一三 
咸甯咸亨 一一三 
咸感 一一四 
万物庶物品物 一一五 
损益盈虚 一一六 
水火亦有二 一一七 
九宫八卦之真谛 一一八 
天地絪縕男女媾精 一一九 
二与四,三与五 一二○ 
柔乘刚 一二二 
用九用六 一二五 
《大学》、《中庸》、《易》象 一二七 
十字架 一三五 
辨无极 一三七 
《易》注旧说之误人 一三九 
七色变白 一四○ 
西教士之《易》说 一四二 
化学之分剂与象数合 一四三 
佛教、道教之象数备于《易》 一四九 
学易笔谈二集 序一 一五四 
学易笔谈二集 序二 一五六 
学易笔谈二集 卷一 一五七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一五七 
《文言》释义 一六二 
《杂卦》举例 一六五 
男之穷 一七○ 
制器尚象 一七一 
中孚生,大过死 一七三 
鹤鹄 一七四 
畸象 一七五 
苋陆 一七六 
蛊为变化之卦 一七八 
先甲后甲,先庚后庚 一八一 
七日来复 一八五 
出入无疾 一八六 
高尚其事 一八八 
学易笔谈二集 卷二 一九二 
先后天八卦平议 一九二 
河洛平议 二○○ 
太极图新说 二○三 
进化新论 二○五 
燮理阴阳 二一○ 
十有八变 二一三 
孟子之《易》 二一四 
蓍法占例辨惑 二一七 
《火珠林》 二一九 
《参同契》 二二○ 
学易笔谈二集 卷三 二二三 
履礼豫乐 二二三 
叠字 二二五 
睽革 二二六 
鼎象 二二九 
井养 二三○ 
反生 二三二 
血气 二三三 
再说乾坤为《易》之门 二三五 
《易》逆数 二三七 
五行化合 二三八 
五音六律 二五三 
六子男女 二五四 
数之体用 二五六 
三反四复 二六○ 
内外上下相反说 二六一 
卦有小大 二六二 
乾坤艮巽时 二六三 
阳一阴四 二六五 
参伍错综 二六七 
学易笔谈二集 卷四 二七四 
大有 二七四 
释无 二七八 
风自火出 二七九 
蓍圆卦方 二八一 
二八易位 二八四 
六峜 二八六 
卦象进化之序 二八七 
雷电噬嗑 二九七 
同人而人不同 二九九 
天地相遇 三○○ 
七巧 三○二 
星曜神煞释义 三○三 
中和 三○五 
象义琐言 三○七 
民极 三一五 
易楔 题辞 三一八 
易楔 序 三二○ 
易楔 卷一 三二二 
图书第一 三二二 
太极 三二二 
古太极图 三二六 
来氏太极图 三二八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图 三二九 
河图洛书 三三一 
二八易位图 三四三 
二五构精图 三四五 
易楔 卷二 三四六 
卦位第二 三四六 
先天八卦 三四七 
后天卦 三五四 
卦材第三 三六○ 
卦名第四 三六二 
易楔 卷三 三七五 
卦别第五 三七五 
内卦外卦 三七五 
阴卦阳卦 三七六 
贞卦悔卦 三七七 
消卦息卦 三七七 
往卦来卦 三七八 
对卦 三七八 
覆卦 三七九 
交卦 三八○ 
半对卦 三八一 
半覆卦 三八二 
上下对易卦 三八四 
上下反易卦 三八五 
之卦 三八六 
互卦 三八七 
辟卦 月卦 三九一 
包卦 三九一 
像卦 三九二 
命卦 三九三 
声应卦 三九四 
卦象第六 三九四 
大象 三九五 
本象 三九六 
广象 四○○ 
逸象 《荀九家》逸象 四○九 
孟氏逸象 四一○ 
补象 四一三 
参象 四一四 
五行象 四一七 
意象、影象 四一八 
易楔 卷四 四二○ 
卦数第七 四二○ 
先天数 四二○ 
邵子先天八卦数 四二二 
先天八卦本数 四二三 
后天八卦数 四二五 
后天八卦本数 四二六 
先后天八卦合数 四二七 
天地范围数 四二八 
八卦成列数 四三○ 
卦气第八 四三一 
十二月辟卦 四三三 
卦用第九 四四四 
乾坤二用 四四六 
世卦 月卦 四五二 
月建 积算 四五四 
八卦五行之用 四五五 
十二卦地支藏用 四五六 
易楔 卷五 四五八 
明爻第十 四五八 
爻位第十一 四六○ 
爻象第十二 四六六 
爻数第十三 四六八 
爻变第十四 四七○ 
爻辰第十五 四七二 
京氏六爻纳辰图 四七三 
《郑氏爻辰》图 四七六 
爻征第十**七六 
六亲 四七七 
六神 四七八 
六属 四七九 
运气第十七 四八三 
易楔 卷**八七 
正辞第十八 四八七 
易数偶得 卷一 五一六 
绪言 五一六 
数由心生 五一七 
本一始一 五二○ 
一数不变 五二一 
奇偶 五二二 
一三五 五二三 
二四六 五二四 
七 五二五 
九六 五二六 
五六 五二七 
半 五二八 
平等 五三二 
中数不变 五三三 
盈虚消息 五三四 
卦爻合天地之体数 五三五 
句股 五三六 
句股合声律应用 五三八 
四十五 五四一 
甲己乙庚 五四二 
六合三合 五四四 
易数偶得 卷二 五四六 
数名数量 五四六 
阳顺阴逆 五五○ 
五干六支 五五三 
乾易坤简 五五五 
圆方互容 五五七 
其用四十有九 五五八 
龙图之分合 五六○ 
反返 五六二 
始一终六 五六三 
坎一震一 五** 
乾始巽齐 五六五 
七九易位 五六六 
立体立方 五六八 
时三位四 五** 
声律生应出于圆方 五七○ 
琴徽距离之度 五七二 
读易杂识 五七四 
序 五七四 
《易》以道阴阳 五七七 
老子之《易》 五七九 
《易纬》 五八○ 
诸子之《易》 五八二 
《九师易》 五八三 
《参同契》 五八四 
《火珠林》 五八五 
《子夏易传》 五八六 
汉有两京房 五八七 
《易》遗论九事 五八七 
宋古《易》五家 五八八 
蔡广成 五八九 
六大卦 五八九 
八音异同 五九○ 
王俭之谬对 五九○ 
制器尚象 五九一 
天地十二马 五九三 
鱼鸟相亲 五九四 
姤之鱼 五九四 
离木科上槁 五九六 
巽木之精 五九七 
咸艮之象皆取诸身 五九八 
咸感兑说 六○○ 
逆数 六○一 
屯七夬七 六○二 
光为气始 六○三 
历数卦气 六○四 
八卦合天地之象 六○五 
礼数 六○六 
《周官》皆本于《易》 六○七 
愚一录《易》说订 六○八 
序一 六○八 
序二 六一○ 
愚一录《易》说订 卷一 六一二 
愚一录《易》说订 卷二 **○ 
沈氏改正揲蓍法 六六一 
序 六六一 
 
 
 
《学易笔谈新编》出版序 
  本书收录杭辛斋先生《学易笔谈》、《学易笔谈二集》、《易楔》、《易数偶得》、《读易杂识》、《愚一录易说订》、《沈氏改正揲蓍法》著作共七种。 
 
杭先生为晚清民国之易学大家,其治《易》汇通古今中外,融会象数、义理,开拓了新的象数易学理论。 
 
  本书出版内容涵盖极广,引用当时中国人所理解的西方近代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知识,以配合论述传统易学中的卦气、纳甲、爻辰、先天和后天八卦、河图、洛书等,力图贯通古今哲学、科学乃至宗教思想,颇富启发性,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可称开山之作。 
 
  狄楼海曾于其《学易笔谈》作序如下:杭辛斋字海宁先生,于《易》得异人传授,又博极诸家传注,故能竟委穷源,而独见其大。先生于书,无所不读,故能探赜索隐,钩贯于新旧之学,而独得其通。昔尝闻之ˉ先生曰:「《易》始于伏羲氏,备于神农、黄帝,大明于文王、周公、孔子」。 
 
   汉人去古未远,其卦气、飞伏、阴阳、消息,皆有所授受,非能自创。孔子赞《易》,专重人道,以明立教之旨。故三陈九德,以人合天,而筮法仅略言及之。朱子乃谓:「《易》为圣人教人卜筮之书」,岂知言耶?然河、洛为《易》象所取则,汉学诋为伪造,朱子独取以冠经首,是其卓识,亦有不可及者。又曰:「道家祖黄老,渊源悉出于《易》」。其七返九还,六归八居,度数与卦象悉合无论矣。所异者佛产印度,耶稣生于犹太,而《华严》之乘数、《金刚》之相数,一八、三六、百零八之数,及「七日来复」、「十三见凶之数」,亦无不与卦象悉合。而释言地水火风,西谓水火土气,即《易》之乾坤坎离,更为明显。时之先后,地之远近,皆略不相蒙。而数理之大原,乃无不与《易》相合,然则《易》之所以为《易》,不从可识乎。又曰《易》如大明镜,无论以何物映之,莫不适如其本来之象。如君主立宪,义取亲民为同人象。民主立宪,主权在民为大有象,社会政治无君民上下之分为随象。乃至日光七色,见象于白贲。微生虫变化物质,见象于蛊。 
 
   凡近世所矜为创获者,而《易》皆备其象、明其理。于数千年以前,盖理本一原,数无二致,时无古今,地无中外,有偏重而无偏废。中土文明,理重于数,而西国则数胜于理,重理或流于空谈而鲜实际,泥数或偏于物质而遗精神,惟《易》则理数兼赅。形上道而形下器,乃足以调剂中西末流之偏以会其通,而宏其用。此则今日学者之责也。 
 
   呜呼,此足以见ˉ先生之学矣。国会蒙尘,播迁于粤,议政之暇,获与龚君焕辰、张君知竞、徐君际恒、王君用宾、张君效翰、郭君生荣、关君秉真、凌君毅、凌君锐、陈君爕枢、胡君兆沂、张君相、吴君昆、陆君昌烺、彭君汉遗、万君葆元、刘君汝麟诸同志,组织研几学社,相约治《易》,恭请ˉ先生主讲。 
 
   ˉ先生既著《易楔》,以明《易》例,其微言大义之未尽者,别为《学易笔谈》若干卷,授之同人。同人窃以世界文明,莫古于中国,而《易》象所自起,则犹在中国未有文字之先,一画开天,列圣继起,制作大备,莫不以《易》为准。斯诚世界文明之鼻祖,而吾国人士所宜深切讲求以与世界相见者也。乃自汉以来,学者非遗象言理,失其本源,即离理言数,沦为小道,盖晦盲否塞至于今日亦已极矣。兹何幸得ˉ先生为之发挥光大也。同人不敢自私,相与醵金,先以初集四卷付印,用公同好,俾世知有先生之学,与夫《易》之所以为《易》也。楼海追随同人,学无心得,仅以素所闻于ˉ先生者,弁诸简端,并志其缘起如此云。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學術出社 投稿出書
    全站熱搜

    台灣博客思出版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